近期的中美贸易战,让华为和任正非成了焦点,当人们都在关注这个企业的生存问题的时候,作为华为的董事长,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却提出了采访的话题,请围绕教育!

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任正非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关心的不是企业的未来,而是教育?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决定的?

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可以拿走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

这是一个危机时刻。华为遭遇“断供”,默默奋斗多年的“备胎”被直接推入实战。对此,所有人充满期待,也不乏担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此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言谈间最为关注的却是教育,甚至声称如果不谈教育问题,就不接受央视的专访。

何以如此?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而当将目光投向教育时,这位企业家毫不掩饰自己深重的忧虑。他这样问:“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

如果我们拉长视线,或许可以说,任正非的命题无意间回答了钱学森多年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位为中国的科技奋斗一生的科学家也不是没有答案。如果他曾经给出答案,或许会和任正非不谋而合。

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他们都在表达:我们要重视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学生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个回答还有一层潜台词是,即使我们今天面对太多的“卡脖子”项目,我们对自主可控的呼声如此之高,我们也无法一夜之间突破所有瓶颈,掌握所有答案。当我们理性而现实地面对科技进步这件事时,一定得说,这是耐心和定力的较量,需要五年十年或者更多岁月,甚至几代人的奋斗。

小学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3岁看小,10岁看老”小学是我们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对生活,对自然和对未来的想象和创造都是来源于这个时期,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一味关注考试成绩,升学率,本该在天真烂漫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奥数、英语补习班里浸泡着,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源于那句“输在起跑线”的恐慌。

德国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左右,因为德国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这种价值取向已渗入他们的血脉,积淀成为一种民族文化。

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

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在我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除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德国的教育体制中,禁止过度开发学前教育,孩子可以在森林里感受自然,孩子的创新和自信在这里被尽可能的保留,德系教育下,人口只有8200的德国人,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