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我们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移民已经成了中国人最常谈论的话题。但由于移民这个行业的信息门槛相对较高,所以很多朋友在谈论移民的时候,容易走进一些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移民,中国人最容易误解的六件事。

误解一:贫贱不能移

虽然有些国家的移民项目是土豪专属,比如英国投资移民,200万英镑起步,塞浦路斯护照,200万欧元入门,更夸张的是法国,1000万欧元投资换临时绿卡,这些项目当然是贫贱不能移的。

但有一个数据很少人知道,和土豪们喜欢的投资移民相比,不需要投资的技术移民才是中国人移民的主流。根据以往官方给出的数字,每年放弃中国国籍的人约为19万,这还不包括更多拿了绿卡而没有换国籍的人。

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士移民数量突破了10000名,按照一人申请,全家移民的规则,也只有大约5万人,10000个中国富豪家庭。和一年几十万移民出去的数量相比,只占一小部分。

澳洲、加拿大、美国都是中国人喜欢,又可以技术移民的国家。做技术移民一般都需要雅思成绩、专业经验、年龄等等要求,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技术移民条件的人才,移民国家可以优中选优。

即使你专业经验不够,又不想学英语,做不成技术移民,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出去。投资移民也不是土豪专属,有很多移民项目,一般中产家庭就能接受。

比如马耳他,购买25万欧元的国债即可拿绿卡,5年后还可带息返还,如果你没这么多钱,还有融资方式可以选择,价格低至7万欧元。

误解二:移民后是去做“二等公民”

经常有热心的朋友在我们文章下留言:“你们一天到晚教别人怎么移民,不知道移民出去就是做二等公民吗?”其实,这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我们以400万美国华人为例,有些媒体上说,华人在美国地位低下,连黑人老墨都不如,不过是二等公民。我们先不做否认,因为数据是最直接的证明,2017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对400万美国华人的生活状态做了详尽的调查,并给出了直观结果。

首先,目前美国共有400多万华人,是整个亚裔中最大的群体。

整个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比较,亚裔家庭为6,6000美元,华人家庭为6,5050美元,高出美国居民平均水平。

在2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来看,美国人获得本科学历的平均水平为28%,华人为51%,这与华人家庭特别重视教育有关。

有57%的华人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比父辈要好。这也是除日裔外,大部分亚裔的共识。

在拥有医保上,华人也高出全部移民群体,只略低于本地美国人。

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和努力,换来了今天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他们早就不是二等公民,而是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华崛起贡献了巨大力量。

误解三:移民后中国户口要被注销

这个是被传言误导了。移民后不一定就变成外国人了,除非你是直接拿了护照,因为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所以只要你拿了外国护照,就须在中国国籍和外国国籍中二选一。

但是,如果只是拿了绿卡就不同了,你还是中国人,就没人有权力注销你的中国户口。

误解四:在国外生了孩子就能移民

看情况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法律都规定,只要出生在这个国家的人,就自动获得国籍。但也仅限孩子,孩子的父母不能同时获得身份,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申请亲属团聚才行。其他传统移民国家,如澳洲、新西兰等等,孩子即使在那里出生,也不能自动获得国籍。

误解五:在国外买房就能移民

这个要因国家而论了。欧洲一些国家是可以的,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都有买房移民政策。很多中国人一边投资房产一边拿绿卡,一举两得。

但是像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这些传统移民大国,是不可以的。为了限制外国人炒房,这些国家还推出了各种税收,因为他们知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用来作为移民的交换条件。

误解六:中国强大了,移民会后悔

这个误解也是很多朋友留言过的,他们跟我说:“中国现在这么强大了,还你们移民出去会后悔的。”后悔这件事,真的是因人而异的。至少在我遇到的移民出去的人,没有说过后悔的,反而是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早些年移民比较容易的时机,现在都后悔得不行。

放眼全球,移民跟国家强大不强大没有直接关系,不信我们可以看看2017年高净值人士移民最多的几个国家:中国、英国、法国。可都是现在世界上国力较强的国家。就连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每年还有那么多人放弃国籍。

其实国家的强大和你过得好不好,关系并没有那么大。中国每一次国力提升时期,都会出现移民潮,如49之后的十年,改革开放后的十年,08奥运后的十年,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

而且中国目前的国力强大,是整体来说的,如果均摊到个人,我们还真的只是个发展中国家。2017中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只是美国1\15。

以上,就是中国人最容易误解的六件关于移民的事。其实,最大的误解,就是自己没有亲自去国外了解情况,然后被一些媒体以偏概全的报道所迷惑,久而久之,形成了固执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