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义工”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多数家长对此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周末去附近的慈善机构进行服务,或是在孤儿院、老人院义务帮扶等等。义工项目虽然对社会和个人有益,但很多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长期参与—在当前学业压力已然紧迫的情况下,向其他人提供“免费劳动”,在他们看来是不理智的事情。

不过,《留学》杂志近日刊发题为“国际义工项目:去往世界一隅寻获人生价值”的文章称,参与义工,直面社会问题,融入当地社群,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依存??这些经历能够提升参与者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其阅历。很多国外院校在招生时会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过多少社会服务”的考核项,他们很重视学生在相关经历中体现出来的回馈社会的精神,以及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对美国大学招生有所了解的家长想必知道,义工经历往往能够成为升学申请中的加分项目。

义工是国外大学申请的加分项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做义工为自己的社区持续地贡献一份力量,早已是一种社会常态,更是许多家庭推崇的孩子成长必修课。

在香港,逢周末,常可见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街头卖旗或其他手工艺品,路人多以捐助善款的方式换得孩子们手中的小红旗贴纸,这是香港中小学生常见的义工活动方式;在美国,定期的社区服务,比如每周在就近的孤儿院、食物银行、免费食堂或其他慈善机构进行几个小时的义工服务,是美国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在做义工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意识到付出的快乐和奉献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自己所在社区的问题,这些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公德心。

参与义工,直面社会问题,融入当地社群,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依存??这些经历能够提升参与者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其阅历。很多国外院校在招生时会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过多少社会服务”的考核项,他们很重视学生在相关经历中体现出来的回馈社会的精神,以及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对美国大学招生有所了解的家长想必知道,义工经历往往能够成为升学申请中的加分项目。

短期国际义工在国内盛行

国际义工的活动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一些人会选择给自己一年的休学期(即GapYear,间隔年)。这段时间,许多学生会选择前往世界各地游历,做一名国际义工,在更广阔的世界范围内,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这种生活方式也为中国学生所熟知和向往。然而,中国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在高考结束后拥有只属于游学的长假。因此,近年来,短期国际义工也渐渐流行。一些学生们选择前往那些条件艰苦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做社会服务工作,这种无畏的奉献精神让人敬佩。

国际义工听起来十分有吸引力,但一些家长尚未做好让孩子参与国际义工的准备。国际义工概念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一些带有冒险精神的故事,比如“某某学生前往肯尼亚最危险的艾滋村进行义务工作”,或是“在断水断电的尼泊尔山区支教”等。家长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危,往往选择对这样的义工活动敬而远之。

劣质义工项目坑害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相继涌现出不少“国际义工”组织,声称可以为学生安排可靠的国际义工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义工工作没有实际内容,条件过于艰苦、收费不透明、组织不力??这些自发形成的松散组织利用信息不对称,提供劣质体验的义工项目给学生,让上当的学生和家长们头疼不已。

有些义工组织将活动说得很好,可是到了项目国家,学生却发现当地没有需要他们服务的地方。回国之后,学生们仍然缺乏真实的义工经历和体验,在日后的简历内容和面试表述中,往往也很难说出实在的内容,对于升学申请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这些组织声称项目国家条件艰苦不能提供良好食宿,把自身的劣质项目包装为通过吃苦体验当地生活。在这些义工项目中,长时间不能洗澡,食物质量低下是常有的事情,学生到了当地却联系不到接应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收费方面,有的义工组织往往不明确收费项目,学生到了项目国家还需缴纳各种费用,而询问收费的具体内容时,他们往往含糊其辞,说大部分用于当地建设基金。

因此,参与国际义工不仅需要助人为乐的热忱,也要擦亮双眼,选择可靠、合适的义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