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长春只是一个小城镇,人口稀少,而直到中东铁路的开通,俄国人在长春设立了车站,这才算是把近代化的第一步给跨出去了。伪满洲国将长春设做“首都”,推行所谓的“都市计划”,长春才算是市政统一了。但是,其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战争的爆发,很多开始制定的规划并没有直接实施。但是,在十几年的实践中还是有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口也在这十几年中翻了好几倍,从三十年代初期的十二万人口发展到了九十万。

而整个东北也在这期间出现了好几个人口上十万的大城市。长春的这段城市化历程,可以算是日本殖民者“建设”东北时期的一个缩影了,其一系列的投资与开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工业体系。1934年后的六年间,在东北的工矿企业就翻了一番。当时的日本人根据其“建设”成果,宣称:要在“满洲国”成立的十五年的时间内,使其拥有全面的现代化工业。但是,这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只是日本人从中得了好处,中国的老百姓仍然是处于被残酷的剥削之中。当时的东北有一大批的日本侨民,而这些人才是“满洲国”发展时期的真正受益者,日本人费劲心思的“经营”,原因也在此。

满铁首任总裁就明确了“满洲”的规划,放在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完善的铁路交通体系。其次,就是大力开发东北的资源。第三则是移民,接下来就是要发展畜牧农业设备。经营铁路就是为了今后的移民工作好开展,日本的打算是在十年之内移民的人数就要达到五十万。大规模的移民能够让日本更便于管理东北,从而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领土。这项有计划的移民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多年。日本在1937年制定的“七大国策”,移民计划就是其中一项,计划在二十年的时间内,移民人数达到五百万人,使日本人占“满洲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出资鼓励本土居民移民,到投降时,迁移人口已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并享有各种特权。

可以说,这些人是属于当时生活在东北那块土地上的“特权阶级”。甚至,冈村宁次曾经说过:“宁可放弃本土,也不放弃满洲。”到了战争的末期,日本曾经计划将裕仁天皇转移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苏联军队迅速南下,使这个计划破灭。并且,为了安置自己的国民,日本当局联合伪满政府开始强行征收土地,其一开始还略有顾忌,但是,随着移民的人数增加,便开始强行掠夺农民的耕地。曾任伪满黑龙江省省张的黄富俊就承认,当时为收取土地,已经近乎等同于强抢,如果,农民不按期交出地契,便派军警来威胁。在当时的一个县,水田每垧的价值应为四百元而其直接被一百五十元给强卖了过去。与饱受剥削的中国农民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那些日本侨民,这批侨民除了能获得耕地还能定期获得政府发予的补助。

一边是中国农民无地可以耕作,而另一边则是因为耕地太多耕种不完,两者悬殊对比可见一般。除了上述的这些特权外,日本人还拿着比中国人更高的薪酬,其工资甚至是当时汉、满官员的三倍至十倍,还有一系列的福利。日本人并没有觉得这种种族的区别对待有何不可,他们甚至认为:这些中国人能够继续在东北这块地方当官,都是依靠日本人的,没有日本什么都不是。这种差距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日本工人的工资平均也是中国工人的三到四倍。

在各类生活物资的分配上,日本人也是享有特权的。在伪满洲建立起的商业住宅,其规模有着严格的要求,入驻标准也相当高。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建立的八千套房里,有六千二百套都是给日本人居住的。其面积25平米至100平米不等,而剩下的分配给满人的住房最大也只不过38平米。日系住宅大多都有良好的排水、煤气和取暖系统,这些在中国人住的房子里面都是找不到的。后期,伪满洲国还实行了所谓的粮谷配给政策,日本人可以整天吃大米,而中国人却只有吃杂粮资格。这样一看所谓的“满洲国”实际上也是一个种族社会,日本人享有种种特权,而中国人则饱受剥削。

日本确实是加快了东北地区的近代化建设,但是,这些都是为其自己服务的,在这块大地上生活的中国人只能算作下等人。在社会各方面都体现不平等的“满洲国”生活的中国人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呢?1945年,为了彻底打败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苏联红军向占据我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发起了进攻,日本关东军很快就开始溃退。就在这一天,1000多名日军自杀,他们接受不了。日本驻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质问国内大本营:“百万大军尚在!何以言降!”

当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有几十万日本移民,这些移民也随着溃败的日军一起逃回日本,在这一逃往过程中,大量的日本儿童被故意抛弃,在中国东北地区成为孤儿,具体数字难以统计清楚。之后,善良的中国百姓收养了这些日本孤儿。甚至,在80年代,中国经过统计以后发现,被收留的日本人有3000多人。